新《标准化法》助力中国铸造业团体标准扬帆远航
栏目: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0-11-21

2017年11月4日,这是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草案)》,团体标准被赋予法律地位,构建了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调配套的中国新型标准体系。团体标准真正走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舞台,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成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水平之不可或缺力量。

2009~2014年是中国铸造协会标准工作砥砺奋进的六年。这一时期,以企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打破传统思维壁垒、与各利益方紧密合作、延伸至相关产业链,成为中铸协标准的一大亮点;建设中国铸造业标准体系、出台《中国铸造协会标准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则是中铸协标准化工作开拓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创举。这些都为促进铸造行业标准化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国家深化标准化改革确立了社团标准的社会地位,迎来了团体标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在这一标准化改革的春潮涌动的形势下,中国铸造协会以自身发展优势,成为国标委首批39家团体标准试点单位之一。中国铸造协会团体标准自此进入发展快车道,大踏步地开展起了中铸协(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修订。两年间,中铸协按期保质超量地完成了国标委下达的任务,共发布39项团体标准,在制标准达43部。发布实施的标准全部为行业或国家填补了相关空白,15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支持先进团体标准的推广应用,引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评选出的107项工业通信业“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中,中国铸造协会的《绿色铸造企业评价规则》等8项团体标准入选。这是对中铸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全方位的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及涉及国民经济和制造业基础的铸造业的标准化工作的认可,也将势必起到强化行业健康、有序、绿色发展的效应。

今天,新《标准化法》呈献出中国新型标准体系“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发展美景。她不仅夯实了团体标准工作的法制基础,也赋予了团体标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充分焕发出团体标准在市场主体中的活力。团体标准更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责任。

新世纪、新形势为中国铸造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随着我国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市场将更多地呈现出对标准多样化、分层化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展,带来了很多合作机会。今天的中国铸造业团体标准,将遵循法律的规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进一步提升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向全世界增强中国铸造业标准体系的话语权,延伸团体标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范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扬帆远航。(供稿/中国铸造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